返回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
第17章 新媳妇回娘家[1/2页]

    猪仔买来了,悠悠按照智脑制定的最佳养猪方案,偷着喂养,给两个猪仔防疫、加料。

    每次姥姥喂猪,悠悠都跟着。等姥姥转身走了,悠悠就将在网上订购的仔猪专用饲料加到猪食里。两个小猪秧都吃的肚子圆滚滚的,让姥姥倍有成就感。

    正月十二下午,二爷套了辆牛车,让宝景去接他二姐。这里的风俗是新媳妇必须回娘家过十五,“十五不看婆家的灯,看了妨她老公公,十六不空婆家的床,空了妨她婆母娘”。

    回来时后面跟了十几个看热闹的人,都吵吵着要看桂花婆家的大花糕。二奶奶怕屋里窄站不下这么多人,在车上就把个大包袱解开了。

    花糕上下三层,下面用二指厚的圆白面饼当底托,直径有两尺多。上面摆着一圈用白面盘成的花糕鼻子,每个花糕鼻子的中间都点缀着一颗红枣。三层的花糕鼻子三个样,下面的像金鱼尾巴,中间的像展翅的蝴蝶,上面的像盛开的花朵,漂亮极了。

    “二奶奶,您这闺女养的值,掂(拿)的花糕在咱村是头一份。”

    “几个村里也得是头一份。”

    “桂花姑,你婆家咋蒸的,这得有十几斤吧?”

    桂花高兴的回答:“二十斤还高高的,俺婆婆找队里的大锅蒸的,怕不熟蒸了多半响。”

    正月十五前地里没活计可干,公社里这两年虽然依然提倡过革命化春节,却不安排春节大会战了。

    缺乏娱乐项目的村民白天聚在大街上,聊天打屁侃大山,把村里的新老稀罕事都翻出来拉呱。

    悠悠带着弟弟跑东跑西地到处串,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听消息(信息),慢慢地摸清了村里的状况。

    韩屯村位于洪城县的最东北角,属于张集公社,东面就是平城县水坑公社的梅庄村了。西面两华里是两千多人的大村石庙村,南面的周楼村和韩屯隔着黄河大堤。

    村子距张集10华里,距洪城县城50华里。距水坑集7华里,离平城县城更远,有80多华里。

    村里一共有52多户人家,316口人。只有一条东西大街,村周围是半里多(大约250米)的护村林,栽种的大多是耐涝的柳树。

    村里就一个生产队,和周围的十三个村庄都归属向阳大队。舅姥爷原来是村支书,现在就是生产队队长了,所以村里人叫他支书和队长的都有。

    生产队里还有会计韩道伟,保管韩玉臣,民兵队长韩爱国,也就是悠悠的大舅。记工员韩桂金,她还兼着队里的妇女队长,又称“花木兰”队长。

    韩桂金就是韩德才唯一的女儿,她家里的生活条件好,父亲又是荣誉伤残军人,高中毕业后回村劳动,也是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妇女。

    全村一千多亩耕地,人均三亩多。北面的黄河,离村子大约二里半地(2.5华里)。黄河在村子的东面向北转了个弯,给韩桥村留下了大片的荒地,且每年都增加一些。村里人农闲时就去河滩开荒,因此村里的耕地每年也三五十亩地增加着。

    种植的庄稼以小麦、高粱和大豆为主,滩区的耕地大多数比较肥沃,产量相对较高。小麦亩产二百多斤,大豆三百斤,高粱四百斤。

    这里的庄稼两年三茬,通常是五百亩地种小麦,三百亩春地种高粱,一百亩春地种棉花,剩下的一百多亩春地种谷子、黍子、绿豆、红小豆等小杂粮,再种些春地瓜和二三十亩地的瓜园。小麦收了种豆子和地瓜,收了豆子地瓜留春地,来年种高粱和春作物。各种春庄稼收了种小麦,两年三收。

第17章 新媳妇回娘家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